李全宏教授多年从事农产品保鲜与商品化处理、功能因子与保健食品的理论与技术应用研究,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,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(“863”项目)、“十一五”国家科技项目,“十二五”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,北京市科委重点项目等20余项。在学术研究与产业化技术对接、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整合与延伸、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产业结构调整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。近期,他就净菜与鲜切菜产业发展的相关热议话题接受了本刊专访。
净菜作为一种新兴的食品工业产品,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美国,主要供应餐饮业。20世纪80年代后期,在欧美和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。我国的净菜加工业是随着上个世纪80年代快餐行业的发展而兴起的。
鲜切菜产业快速发展
李全宏教授介绍了我国鲜切菜的发展历史。他指出,上个世纪80年代,随着麦当劳和肯德基等连锁餐饮登陆中国,我国的鲜切菜加工业态开始发展。2008年奥运会对我国鲜切菜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,为满足国际化运动员需要,北京市政府成立了奥运餐饮专家委员会,为奥运会食品保障提供咨询与建议。鉴于国外运动员对鲜切蔬菜有大量的需求,北京市制定了奥运会食品安全《即食即用果蔬企业生产卫生规范》DB11/Z 522-2008、鲜切蔬菜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(HACCP)、可追溯体系等质量安全保障体系,确保鲜切蔬菜的质量与安全。
他认为,2008年到2015年,国内的鲜切菜行业是一个渐进式发展的过程。2016年是一个拐点,鲜切菜进入快速发展时期,一方面餐饮业对于净菜和鲜切菜的需要量不断增加;另一方面资本在向净菜与鲜切菜加工行业聚集,不但在北、上、广、深一线城市有大规模的鲜切菜企业,全国的省会城市也陆续投资建设鲜切菜加工生产线。
针对鲜切产业的快速发展,李全宏教授给出了两点解释: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工作节奏的加快,消费意识的改变,人们逐渐认识到从菜市场买回来的蔬菜容易失水、腐烂,购买鲜切蔬菜并不比从菜市场买菜开支大,鲜切蔬菜产品被吃掉的比率更高,因此从经济和卫生的角度,人们逐渐接受鲜切或净菜产品,尤其年轻人从超市买一些鲜切菜炒菜既省时便捷又卫生。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央厨房、中式菜肴产业化的巨大需求,很多大型中式餐饮店通过与鲜切菜生产企业的对接,鲜切蔬菜直接配送到饭店里既省工、快捷又卫生,所以极大促进了鲜切菜产业的发展。随着中央厨房中式菜肴工业化发展,鲜切菜产业会迎来大幅度增长。
随着我国净菜与鲜切蔬菜产业化水平的提高,居民消费能力的增强,蔬菜消费已经从传统的生鲜农产品不断通过净菜或鲜切蔬菜向商超、餐饮、食品行业延伸和发展。2005年至今,为促进和规范净菜、鲜切蔬菜产品产业发展,农业部、商业部等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推荐标准,净菜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行业标准《净菜加工和配送技术要求》SB/T10583-2011、湖北省地方标准《蔬菜净菜加工和包装技术规范》DB42/T949-2014、武汉市地方标准《蔬菜净菜加工和包装技术规范》DB4201/T 408-2010、湖南省地方标准《净菜通则》DB43/T470-2009、陕西省地方标准《无公害净菜》DB/T365-2005;鲜切蔬菜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《鲜切蔬菜加工技术规范》NY/T 1529-2007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《鲜切蔬菜》NY/T1987-2011等。
从狭义的角度,净菜与鲜切蔬菜的概念应进一步明确并加以区分
由于上述标准基本上是推荐性标准,在相关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因制定的时间、部门和地域不同,导致对于净菜、鲜切菜产业的生产、消费和监管等环节概念的掌握并不完全统一,有的时候甚至出现将净菜和鲜切蔬菜产品混为一谈的现象,应予以梳理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行业标准《净菜加工和配送技术要求》SB/T 10583-2011明确了净菜的定义,即根据商品质量要求,经过拣选、整修,去除老叶、根、须等不可食用部分的蔬菜。
农业部出台的《鲜切蔬菜加工技术规范》NY/T 1529-2007中明确规定了鲜切蔬菜的定义,鲜切蔬菜产品是以新鲜的蔬菜为原料,在清洁的环境经预处理、清洗、切分、消毒、去除表面水、包装等处理,可以改变其物理形状,但能够保持新鲜状态,经冷藏运输而进入冷柜销售的即食蔬菜产品。为防止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实施过程中,生产者、消费者和监管部门容易产生的不必要的混淆,同时有利于行业管理和数据统计,建议加大行业标准的宣传和科普工作。
李全宏教授同时指出,无论是净菜还是鲜切菜产品,随着我国中央厨房产业的快速发展,净菜和鲜切蔬菜产品作为中央厨房的主要原料,今后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。